首页

武汉女s免费收奴

时间:2025-05-30 05:46:37 作者:韩媒:韩国发生海军军机坠毁事故,已发现三具遗体 浏览量:21678

  10月28日,民进中央纪念叶圣陶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场一角的书桌上,摆放着近年出版的多部叶圣陶相关著作和研究成果。其中一本于今年10月出版的新书,吸引了不少与会者的目光。书封是沉静的灰色,其上印着叶圣陶像与烫金书名——“我的爷爷叶圣陶”。

  活动结束后,该书作者、叶圣陶孙女、民进会员叶小沫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专访,谈到爷爷的可敬与可爱,以及叶圣陶离开30多年后,为何依然有这么多人怀念这位温柔敦厚、真诚纯粹的前辈。

10月28日,在纪念叶圣陶诞辰130周年的北京座谈会现场,叶小沫带来新书《我的爷爷叶圣陶》。 程小路 摄

  一本“语不惊人”的书

  “爷爷的同辈人都已经不在了,见过他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爷爷。”谈及创作《我的爷爷叶圣陶》一书的缘由,叶小沫如是说道。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苏州,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1949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他与柳亚子、陈叔通、郑振铎等民主人士乘船北上,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普普通通的语文工作者”(叶圣陶语)为中国教育与文学事业奉献毕生心血。

  此次座谈会上,叶小沫谈到叶圣陶践行一生的“未厌精神”——在任何情况下,他对人世总抱着希望,绝不“厌世”;对自己的工作总感到不满意,永不“厌足”。

  1982年,88岁的叶圣陶参加民进中央的一次会议,当得知参会者人均年龄70岁,他对大家说: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人生七十不稀奇,多活几年,就要多做些事。

  如今也已年过七旬的叶小沫,近年来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纪念和研究叶圣陶的活动,传承发扬爷爷的“未厌精神”。

  “笨拙真诚的我,就像燕子衔泥做窝那样”将自己看到、想到及经历过的往事一点点积累起来,结集成书。叶小沫说,“这本书虽然语不惊人,却承载了我对爷爷的敬和爱。”

  “原来爷爷也不是好惹的”

  《我的爷爷叶圣陶》全书分为“爷爷叶圣陶”“爷爷教我做人”“为了纪念”“做一颗铺路石子”4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所了解的一些关于爷爷的事;第二部分是爷爷和我的故事;第三部分是近年来我为一些关于爷爷的书所写的序和跋;第四部分是我参加纪念爷爷的活动时的发言——这些活动有编辑出版界的,有教育界的,有的是家乡举办的,写发言稿于我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因为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纪念的主题,写真实的感触。”叶小沫向记者介绍道。

  她在此次座谈会上提及的“未厌精神”,书中对其来龙去脉有着详细的记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叶圣陶先后出版小说集《未厌集》、散文集《未厌居习作》(叶圣陶当年为自己的书房起名“未厌居”),并在《未厌集》前言中写道,“有人说我是厌世家,自家检查,似乎尚未厌世……这个世如何能厌?”

  再翻开父亲叶至善20年前为爷爷写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其中提及,这则前言“显然是为了答复那位说他厌世的先生写的……我看这本《未厌集》,就是为了答复这位先生而编的”。

  这些记述让叶小沫“刷新”了对“永远笑眯眯地坐在那儿”的爷爷的认知,“原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爷爷也不是好惹的,一旦惹怒了他,他是要回击的”。

叶小沫与爷爷叶圣陶。 受访者供图

  寄往北大荒的信

  新书里有孙辈视角的“了不起的爷爷”,也有首次公开、属于祖孙二人的“独家记忆”。那是20世纪60年代,一心想当农民、建设农村的叶小沫带着满腔热情奔赴黑龙江依兰农场,在北大荒下田插秧,喂鸡放羊,4年后才因风湿性关节炎“病退”回京。那几年,叶圣陶常常从北京写来家信,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祖父对孙女的惦念和关怀。

  到北大荒的第二年,叶小沫当上了生产队新建小学的教师。她写信给家人报喜,爷爷很快回了一封长信,称赞孙女“为人民服务不变”的认识非常正确,鼓励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新工作,并花大量笔墨传授“教育经”,比如“教是为了做到不要教”“身教重于言教”等。

  叶圣陶托人给孙女送去一张全国地图,希望她带着孩子们“通过看地图而熟悉全国地理……闻之各地情况,将会更感到亲切”;又送去一本《现代汉语》工具书,“我要特别提醒你,无论教师或学生,学习语法切不可脱离语言实际……”

  书中收录的18封信里,每每在回应叶小沫的困惑或者向孙女提出建议时,叶圣陶总会加上一句“你说对不对?”“你说这样做可以吗?”有次叶小沫写信说学校也许会减少一名教师,叶圣陶看出孙女心中担忧,回信开导她接受考验,有新工作便坦然迎接,但在岗时仍需尽责,末了一句:“你说,是不是应该这样?能不能做到这样?”叶小沫时隔多年再看这些信,爷爷慈爱的声音犹在耳边。

  “长成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溺在爱的氛围里”

  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叶小沫进工厂当了5年工人。1977年,30岁的她进入正筹备复刊的《中国少年报》。在报社工作期间,她采写河北遵化一群孩子呼吁保护益鸟的稿件引起了爷爷的兴趣,并被这位编辑大家细细修改,稿件后来登上报纸头版头条。

  “小时候,爷爷教我写作文;长大后我当了编辑,他帮我改文章;我去北大荒,他教我怎么当一名老师……爷爷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我们喜欢什么,他都支持我们去做。但他从来不会要求我们必须怎么做,也不要求我们成龙成凤。他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好好做,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就是好工作。”叶小沫感慨道,自己很难像爷爷那般淡定,“我问自己,是不是可以不在乎孙辈的成绩和升学?真的很难。”

  叶小沫说,父亲和爷爷一样,对孩子们的职业选择不设限,支持自己去北大荒当农民,也支持自己回北京当工人。“我很幸运生长在这样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里,也庆幸自己有一个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在她看来,爷爷坚持实践着那些看上去简单而朴实的道理,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益。

  叶圣陶曾将孩子们的习作整合为两册,他的好友、学者宋云彬为第一册《花萼》作序,赞叹叶家“永远充满着融融泄泄的空气”;作家朱自清为另一本《三叶》作序,精准地描述了叶家家风对于下一代的影响:“我佩服他(叶圣陶)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长成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溺在爱的氛围里。他们不但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人;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报道)

【编辑:邵婉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学习·故事丨从“3820”战略工程感悟习近平的民生牵挂

本次夏令营闭营式上,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珍贵的回忆和满满的收获,而对领队之一的高雄师范大学体育系副教授陈膺成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学生们有收获。”

重型无人机“九天”首次亮相珠海航展 超大超能装

总台记者 肖中仁:在欢迎仪式之后,内地奥运健儿将出席澳门特区政府举行的欢迎晚宴。明天上午,他们将和澳门青少年运动员交流对话,分享奥运故事,畅谈家国情怀;下午会参观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感受澳门历史城区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市民和游客可以和运动员偶遇的难得机会。后续,内地奥运健儿还将参加以“我们的骄傲”为主题的大型联欢晚会;他们还将分批次走进社区,和澳门居民零距离互动等等。我们也将在现场为大家发回最新的报道。(总台记者 肖中仁)

夯实乡村振兴经济 稻香村积极探索“牡丹经济”产业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匈建交75周年。1949年10月6日,成立不满一周的新中国与匈牙利建立外交关系,匈牙利由此成为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那时候我接了一个钒矿的环评工作,这是一个很偏门的专业,能参考的同类型报告基本没有,又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交报告,当时没日没夜地看了80多篇专业论文才搞明白其中的生产原理和工艺过程,后续通过大量计算和预测,才提出了有效措施来控制污染。”杜晓亮说。

中国铁路国庆黄金周运输累计发送旅客破1亿人次

在欧洲,临床医生们在开发针对生长抑素受体的放射性标记药物方面取得了进展。经过不同放射性有效载荷的试验后,研究人员最终将目光聚焦于镥同位素。这是一种核素,因其对肾脏的毒性较低且半衰期更长而受到青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